貧民百萬富翁了嗎?很值得一看的好片喔!

電影裡有沈重的、深沈的悲哀,不過也許因為節奏很快,所以連哭點很低的毛太都沒用到面紙。

博學多聞的毛先找到了一篇關於印度的種姓制度文章,給大家看看喔!

 

印度種性制度(中央社)

印度種姓制度(中央社)

 

中央社印度德里十四日電)許多國家都曾經歷不平等的社會階級,但沒有一個國家像印度種姓制度這樣歷史長遠且嚴密苛細;面對外界的質疑與批評,受過教育的印度人往往告訴外國人,種姓制度已廢除,或者已無人注意,其實不然,它依舊關係廣大民眾的生活,只是愈來愈多的印度人開始努力向上,期盼跨越這道藩籬。
種姓制度的起源已經不可考,史家認為早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雅利安人由中亞進入印度之前,當地的土著已經有階級之分。雅利安人為了確保本身地位,避免與土著混合,將這種階級排定高下,垂為定制,用四種顏色代表,形成今天印度教遵行的四種階級

這四色人中,階級最高的是白色,婆羅門,包括學者與主司祭祀的僧侶,他們是眾生與印度教神只之間的連系;其次是紅色的刹帝利,包括王族與戰士,負責司法與統治;再次是以黃色為代表的吠舍,包括商人及庶民;最後是黑色的首陀羅,包括工匠與奴僕。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賤民,從事清潔穢物的工作,因此不配列入任何種姓,譬如洗衣,清掃街道與廁所,搬運垃圾,火化屍體,清理動物的死屍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制革,制鞋,在婚喪中擊鼓等。
同一種姓之中,又按職業,可以分為許多小團體,叫作jat。這種次級團體之間也有尊卑之分,但是並不明確,自認階級較高的,會排斥他們覺得地位不如他們的人。
不同種姓有不同的行為規範,給人不同的社會觀感,婆羅門是祭司,知書達禮,排斥暴力,而且茹素;刹帝利屬於統治者與武士,強壯勇猛,喝酒吃肉;吠舍是商販,精明練達;首陀羅不讓人討厭但是有些低下;賤民被認為是鄙陋粗俗的一群。相反的,在低階層的眼裏,高階層的人都傲慢無情。
婦德也和種姓相關,一般而言,種姓愈高,閫范愈嚴。婆羅門的新婦應該是處子,對丈夫忠貞不二,夫死也不再嫁。相形之下,清潔夫的妻子離異或守寡之後可以再婚。這是因為高等種姓注重門第,嚴防血統混雜。
在過去,有些地方,特別是在南部,賤民對高等種姓要表示恭順,與他們保持距離,避免因為碰觸,甚至影子接觸而褻瀆他們,因此要佩帶鈴鐺,警告別人他們來了。在印度大部分地區,賤民不能進入印度教的寺廟或學校,不能使用「清白」階層的水井。倘若偷聽經典甚至讀經,會遭到嚴厲的懲罰。
不同種姓之間不通婚嫁,也不相往來,不但不一起進食,也不吃低等種姓烹製的食物,因此許多餐廳都雇婆羅門為廚師。
跨越種姓的婚姻通常會被社會排斥,但有些高階層實施多妻,同一階層的女性不夠,只好委屈求全迎娶低階層婦女。此時女方,必須準備豐厚的妝奩,作為回報。反之,高階層婦女下嫁低階層男子的情形絕無僅有。
為維持規範,各個種姓設有會議,叫做panchayat,幾乎清一色由長老組成,定期集會,調解種姓紛爭。對違反者施以罰金或罷黜的處分。在極少數的情形下,甚至逐出種姓。

冒充種姓抬高身價,幾乎不可能。倘若沒有人認識你,那麼或許可以暫時蒙混,但是一般人在根據血緣家系弄清陌生人的底細之前,不會深交。在印度「您府上那裏?」可不是一句等閒的問候,因為世故印度人可以從一個人的鄉里,窺見他的背景與種姓,否則不會解除戒心,更不會和他或他的後裔共食或定親,這就是為什麼印度人的婚姻至今還靠家庭安排的原因。
即使是報端常見的徵婚啟事,除了少數情形,像是女方年逾三十,或者男方感染了HIV病毒,而注明「種姓不拘」之外,階級意識相當明顯,比如指定物件要「皮膚白」,「輪廓明顯」等。
鄉村的婚宴最能顯示階級之分,如果是在一位高等種姓者的家裏舉行,廚師必須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種姓,通常是婆羅門,同一種姓的客人各坐一行,不同種姓的兩行互相垂直或者遠遠地平行,賤民之中的皮匠與清潔工則坐在最遠的角落,甚至巷子裏。宴客區外,還有一群賤民拿者籃子等候客人把吃剩的食物拋過來。
高等種姓把低等種姓口水沾過的食物,視為不潔,絕對不吃,也不參加賤民舉辦的飲宴。
回教徒不分種姓,但是他們舉辦婚喪飲宴時,如果邀請印度教徒的客人,為了表示尊重,都按照印度教的禮節備辦食物,安排座次。
社會階層與經濟地位息息相關,即使在現代的印度,高等階層的人通常在社會上從事律師、醫師與工程師等工作,生活優渥,低階層的人有許多生活貧苦,饔飧不繼。

這種世襲的階級制度得以長久維持是因為印度教篤信因果與輪回。一個人出生于何種階級 乃由前世的行為所決定,而這一世的行為,又會決定下一世投胎在那一個階層,不斷迴圈。
領導印度獨立的甘地為了打破階級制度,堅持每個人都要輪流掃廁所,甚至稱賤民為「神的兒女」(Harijans)。印度獨立之後,廢除種姓制度,憲法在前言中禁止因為不同種姓而有歧視待遇。政府並且立法保障低層民眾,對象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設籍階級(Scheduled Castes),包括傳統的賤民,又稱被壓迫者(Dalit),第二種是設籍部落 (Scheduled Tribes),指居住在人煙罕至的森林或山地,不接受種姓制度的土著。第三種是其他落後階級(Other Backward Classes),包括首陀羅,背棄印度教皈依其他宗教的賤民和遊牧民族。
印度政府規定,政府中的職位以及大學入學名額需要按這三種人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予以保留,也就是說設籍階級占百分之十五,設籍部落占百分之七點五,不過落後階級雖然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但是保障名額只有百分之二十七。
另外,在中央與地方議會中,設籍階級的議員席次不得少於七分之一,使他們的意見得以表達。
這項匡正歧視的政策改善低層民眾的地位,卻使高等種姓感到不滿,因為條件不如他們的低等階級,往往比他們優先入學或進入政府機構。19908月印度總理Vishwanath Pratap Singh宣佈要根據1980年十2月落後階級委員會的建議,提高落後階級在大學與政府機構中保障名額,引起高等階級激烈反對,釀成暴亂,數十名大學生,抗議機會受阻,自焚而死,導致VishwanathPratap Singh的政府垮臺。
改革的腳步儘管蹣跚,種姓的界限已經不如過去嚴苛,特別是在城市,不同種姓的人聚居同一個社區,在公共汽車與電影院摩肩接踵,在人潮擁擠的速食店排隊點餐,誰知道你旁邊的人是什麼種姓,又有誰理會廚子是不是婆羅門。
城市生活創造許多新的工作,電腦公司的程式設計師、客服公司的話務員、航空公司的空服員,這些異于傳統的職業,超越種姓與行業之間的關聯,產生一種新的中產階級。
但是在印度百分之七十人口,與百分之九十賤民居住的農村,改變遲緩。大部分農民沒有土地,為地主耕作賴以為生,又深信印度教因果輪回之說,安於現狀,使種姓制度的陰魂不散。在Bhihar省的封建地主,甚至雇用私人部隊,奴役賣身的長工,視法律如無物。
1997
K. R. Narayanan擔任印度總統,成為第一位出生賤民的國家領袖。他年輕時必須克服歧視才能接受教育,其後擔任律師,繼而步入政界。Narayanan的奮鬥象徵印度獨立五十年來,賤民超越種姓藩籬的坎坷歷程,因而鼓勵更多的印度人努力向上,期盼有一天也能出人頭地。

資料來源: http://patrickininida.spaces.live.com/blog/cns!DF49FF3544C35B8E!485.entr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chi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